序号 | 专业方向 | 技术技能模块 | 课程名称 | 对应培养的知识技能 | 主要教学内容 | 教学要求 |
1 | 机电一体技术专业方向 | 设计技术技能模块 | 电子技术 | 能对电子器件进行识别检测与运用、能分析、设计电子电路原理图。 | 项目任务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 项目任务二:扩音机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目; 项目任务三:家用调光台灯电路; 项目任务四:抢答器的制作; 项目任务五:表决器的逻辑电路设计与制作; 项目六: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 本课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课堂讲授”+“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好电子技术课程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 |
机械设计基础 | 1.分析常用平面机构; 2.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 3.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 | 项目任务一:常用平面机构; 项目任务二:机械传动装置; 项目任务三: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设计。 | 总学时为7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1.能正确绘制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能正确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能正确判断平面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能设计简单的凸轮轮廓;了解步进机构、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2.能设计V带传动;能设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能正确选择联接;能正确选择滚动轴承;能正确选择联轴器、认识离合器;能设计简单的轴; 3.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工具拆装减速器;能查用相关机械行业的标准等,设计简单的带式输送机;能正确画出减速器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机械拆装实训室。 |
公差配合与二维CAD | 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会使用和查找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 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 能够看懂常见的量具量仪使用方法; 熟悉AutoCAD界面及绘图环境; 能运用软件绘制二维平面图; 能运用软件完成典型零件图形的绘制; 能运用软件完成典型装配图的绘制。 | 1.AutoCAD系统工作环境的设置及图层的初始定义等; 2.运用常用功能指令(绘图、修改、标注等)绘制二维平面图形; 3.典型零件图形的绘制(轴、齿轮); 4.典型装配图的绘制。 | 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6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6学时。 1.了解互换性的概念、种类;了解技术标准的作用;掌握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掌握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查表;会简单的公差配合计算及配合制;了解常用孔、轴配合的相关选用知识; 2.掌握长度计量单位;懂得量块的使用标准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方法的分类和计量器具的主要指标;理解各类量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 3.掌握常用的形位公差项目及其标注方法;理解各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会利用表格查找相应公差项目的公差值和公差等级; 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学会表面结构的一般标注方法; 5.了解常用结构的公差配合及其选用; 6.学习绘图界面及系统的启动关闭; 7.学习如何设置基本绘图环境; 8.学习命令的输入方法; 9.学习图层功能的相关操作; 10.学习绘图、修改、标注功能主要指令; 11.学习文字样式和尺寸标注样式的设置方法; 12.学习零件图的绘制方法; 13.学习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专业机房。 |
2 | 智能控制技术技能模块 | 液压与气动 | 1.掌握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液压控制元件和液压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2.能对工程实际中液压传动的设计实例应用; 3.了解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 项目任务一: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项目任务二: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及 控制元件; 项目任务三: 液压辅助元件; 项目任务四:液压基本回路; 项目任务五:液压系统的工程应用与分析; 项目任务六: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 总学时为7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2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1.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2.掌握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 控制元件及液压辅助元件; 3.应用基本回路及工程应用与分析进行学习; 4.了解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液压气动实训室。 |
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 | 1.熟悉单片机基本结构,会进行单片机编译、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2.熟悉单片机的引脚和功能,理解单片机最小系统,会进行单片机I/O口和定时器功能的应用; 3.掌握C语言的基本结构、特点、基本语句、数据与运算,数组,函数; 4.会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控制系统相应功能。 | 项目一:单片机系统的认识与使用; 项目二:流水灯的设计与调试; 项目三:简易密码锁设计与调试; 项目四:秒表的设计与调试。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 1.学习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引脚、功能、最小系统,掌握单片机编译、仿真软件的使用; 2.学习单片机I/O口的应用,学习C语言的基本结构、特点、基本语句、数据与运算,学习各种流水灯的仿真制作; 3.学习单片机I/O口的应用,学习C语言的数组,学习简易密码锁的仿真制作; 4.学习单片机定时器的应用,学习C语言的函数,学习秒表的仿真制作。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 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室。 |
PLC与变频智能控制技术 | 1.了解PLC工作原理; 2.能根据电气控制电路进行PLC改造及编程工作等; 3.了解变频的工作特点,会正确设置变频器参数,通过PLC控制变频器实现工业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 | 项目一、自动往返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二、两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三、霓虹灯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项目四:交通灯监控系统; 项目五: PLC的通信; 项目五:MM420变频器BOP控制及PLC与变频器通信; 项目六:MM420变频器多段速控制; 项目七:变频恒压供水。 | 总学时为8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56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1.了解PLC工作原理; 2.学习掌握PLC编程技术; 3.能够应用PLC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PLC改造及编程工作; 4.综合项目设计、编程与调试。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 PLC实训教室。 |
3 | 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模块 |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 1.了解自动化生产线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和应用; 3.会根据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功能、图纸完成设备各部分元件的选择、安装; 4.能根据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及控制功能选择正确软件并完成相应程序的编写; 5.具有自动化生产线整机调试、故障检修和维护能力,会进行简易典型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 | 项目一:自动化生产线认知及传感检测技术; 项目二:供料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三:检测输送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四:加工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五:安装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六:机械手搬运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七:分类存储单元的传感检测技术与安装调试 项目八:自动化生产线整机组态与联机调试。 | 总学时为7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2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1.学习典型自动化生产线的组成、应用及常用的传感检测技术; 2.学习供料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3.学习检测输送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4.学习加工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5.学习安装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6.学习机械手搬运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7.学习分类存储单元的组成、功能、传感检测技术、安装与调试; 8.学习自动化生产线整机组态制作、组网联机调试。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
人机组态技术应用 | 1.了解人机界面组态技术及发展趋势; 2.掌握MCGS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的使用,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 3.能对典型控制系统进行组态设计。 | 项目一:指示灯的开关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二:按轨迹运动工程组态; 项目三: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四:日光灯照明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五:水位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六:液体混合搅拌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七:交通灯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八:小车的自动往返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九:抢答器控制工程组态; 项目十:工业搬运机械手控制工程组态。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 1.学习人机界面组态技术,掌握MCGS组态软件的基本使用,会进行简单指示灯开关控制组态的制作; 2.会进行按轨迹(直线、椭圆、圆)运动工程组态的制作; 3.会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工程组态,并能与PLC连机调试实现相应控制效果; 4.会进行日光灯照明控制工程组态的制作; 5.会进行水位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6.会进行液体混合搅拌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7.会进行交通灯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8.会进行小车自动往返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9.会进行抢答器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10.会进行工业搬运机械手控制工程组态设计和制作。 |
工业机器人与视觉技术 | 1.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操作与编程; 2.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业相机、PLC、触摸屏的综合应用。 | 项目任务一:搬运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二:喷漆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三:码垛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四:离线编程; 项目任务五:工业相机的使用; 项目任务六:工业机器人与PLC的通讯; 项目任务七:自动搬运与装配。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 1.学习工业机器人概述、操作方法、运动指令等搬运相关指令; 2.学习喷漆编程相关指令; 3.学习码垛方法、及码垛相关指令; 4.学习离线编程的概念、编程过程及实例; 5.学习工业相机的概述、使用及与PLC的通讯; 6.学习工业机器人与PLC通讯接线、程序编写、调试; 7.学习综合应用工业机器人、工业相机、PLC进行自动搬运与装配。 |
1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方向 | 自动控制技术技能模块 | 液压与气动技术 | 1.掌握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液压控制元件和液压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2.能对工程实际中液压传动的设计实例应用; 3.了解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 项目任务一: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项目任务二: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及 控制元件; 项目任务三:液压辅助元件; 项目任务四:液压基本回路; 项目任务五:液压系统的工程应用与分析; 项目任务六: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4学时。 1.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点; 2.掌握液压能源装置,执行元件、 控制元件及液压辅助元件; 3.应用基本回路及工程应用与分析进行学习; 4.了解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分析。 |
智能PLC与组态控制技术 | 了解PLC工作原理,能根据电气控制电路进行PLC改造及编程工作等。 | 项目一:自动往返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二:两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三:霓虹灯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项目四:交通灯监控系统; 项目五:PLC的通信; 项目六:多语言工程组态学习; 项目七:组态水位控制工程; 项目八:液体混合搅拌控制工程; 项目九:交通灯控制工程。 | 总学时为10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80学时。 1.了解PLC工作原理; 2.学习掌握PLC编程技术; 3.能够应用PLC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PLC改造及编程工作;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组态实训室。 |
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技术 | 1.工业机器人基本概念; 2.机器人运动学理论; 3.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 4.工业机器人控制。 | 项目任务一:工业机器人概述; 项目任务二:机器人本体的机械结构; 项目任务三:工业机器人的驱动方法; 项目任务四:工业机器人的位置姿态描述; 项目任务五: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 项目任务六: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项目任务七:工业机器人的感觉系统。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4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
2 | 数字化设计技术技能模块 | 二维CAD | 1.熟悉AutoCAD界面及绘图环境;2.能运用软件绘制二维平面图; 3.能运用软件完成典型零件图形的绘制; 4.能运用软件完成典型装配图的绘制。 | 1.AutoCAD系统工作环境的设置及图层的初始定义等; 2.运用常用功能指令(绘图、修改、标注等)绘制二维平面图形; 3.典型零件图形的绘制(轴、齿轮); 4.典型装配图的绘制。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6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 多媒体、专业机房。 |
机械设计(含公差配合) | 1.分析常用平面机构; 2.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 3.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 4.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 5.会使用和查找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 6.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 7.能够看懂常见的量具量仪使用方法。 | 项目任务一:常用平面机构; 项目任务二:机械传动装置; 项目任务三: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设计; 项目任务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应用。 | 总学时为14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100学时(安排2周实训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机械设计实训室、互换性实训室。 |
三维CAD与产品设计 | 1.具有能独立完成简单零件、部件的实体建模及工程图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分析、修改已有实体模型的能力; 3.具有触类旁通,自学其它同类软件的能力。 | 项目任务一: 三维CAD软件认识; 项目任务二: 绘制草图; 项目任务三:实体造型; 项目任务四:零件产品设计; 项目任务五:装配体; 项目任务六:工程图。 | 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4学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 |
3 | 智能制造技术技能模块 | 机械加工工艺 | 1.机械加工工艺理论和获得精度的加工; 2.合理地选择工艺最优方案; 3.工艺规程设计能力 | 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轴套类零件加工工艺; 3.轮盘类零件加工工艺; 4.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5.机床夹具和刀具; 6.机械装配工艺。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操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实操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
数铣/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 | 1.会合理制订数控加工的工艺方案; 2.合理确定走刀路线、合理选择刀具及加工余量; 3.掌握常用准备功能指令、辅助功能指令、手工编写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 4.了解自动编程的基本知识。 | 项目任务一:数铣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 项目任务二:槽类零件的加工; 项目任务三:轮廓类零件的加工; 项目任务四:孔系零件的加工; 项目任务五:综合零件的加工; 项目任务六:配合零件的加工。 | 总学时为11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84学时(安排2周实训周)。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产教融合中心。 |
CAM自动编程 | 1.掌握CAD建模及制图能力; 2.掌握CAM数控加工技能。 | 项目任务一:软件认识; 项目任务二:线架造型; 项目任务三:曲面造型; 项目任务四:实体造型; 项目任务五:平面类零件数控加工; 项目任务六:常用曲面类零件数控加工; 项目任务七:数控多轴加工。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4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仿真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 |
1 | 电气自动技术专业 | 电子电路控制技术技能模块 |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 会使用Proteus和KeilC51开发环境完成单片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 项目任务一:单片机开发环境 项目任务二:单片机LED控制 项目任务三:单片机键盘与显示控制 项目任务四:闹钟设计与实现 项目任务五:计算器的实现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单片机技术实训室。 |
环保装备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 | 能进行电力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电力电子设备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维护维修。 | 项目任务一:直流调速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二:逆变控制系统的装调与维护; 项目任务三:电除尘电源控制系统装置的装调与维护; 项目任务四: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检测与维护。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 |
电子技术 | 能对电子器件进行识别检测与运用、能分析、设计电子电路原理图。 | 项目任务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 项目任务二:扩音机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三:家用调光台灯电路; 项目任务四:抢答器的制作; 项目任务五:表决器的逻辑电路设计与制作; 项目六: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 总学时为9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60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电子技术实训室。 |
2 | 现代电气设备控制技术技能模块 | 变频器系统运行与维护 | 会正确设置变频器参数,通过PLC控制变频器实现工业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 | 项目任务一:工业洗衣机的变频控制; 项目任务二:传送带的变速控制; 项目任务三:变频器恒压供水控制; 项目任务四:提升机的制动控制。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变频器实训设备。 |
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 | 了解工业现场控制和人机界面的基本知识,会运用MCGS组态软件设计人机界面面,并实现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 | 项目任务一:人机界面和组态软件的基本知识; 项目任务二:电机控制系统运行的监视与控制; 项目任务三:小球沿三角形和椭圆轨迹运行; 项目任务四:水位控制系统的组态设计; 项目任务五:MCGS组态软件安全管理机制。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机房及现代电气控制设备。 |
PLC智能控制技术 | 了解PLC工作原理,能根据电气控制电路进行PLC改造及编程工作等。 | 项目一:自动往返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二:两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项目三:霓虹灯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项目四:交通灯监控系统; 项目五: PLC的通信。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PLC实训室。 |
3 | 电气自动化综合应用模块 | 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 能完成三台PLC组网编程,实现各种工业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功能。 | 项目任务一:混料灌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二:定长剪切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三: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四:智能饲喂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五:智能抓棉分拣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任务六:自动涂装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总学时为9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60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现代电气控制设备。 |
供配电技术及应用 | 1.具有对工厂供电系统的设备、电缆安装、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2.根据系统需要,选择电气设备、线路的能力。 | 项目任务一: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 项目任务二: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 项目任务三:电力负荷及其计算; 项目任务四:短路计算及电器选择校验; 项目任务五:供配电系统的接线、结构及安装图; 项目任务六:供配电系统的保护。 | 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12学时。 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供配电实训设备。 |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操作与编程。 | 项目任务一:搬运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二:喷漆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三:码垛示教编程; 项目任务四:离线编程。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4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
1 |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 | 环境监测技术技能模块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1.熟练规范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2.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 项目任务一:走进“化学”; 项目任务二:溶液的配置; 项目任务三:定量分析基础; 项目任务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项目任务五: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项目任务六:沉淀滴定法; 项目任务七: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项目任务八:配位离解平衡与配合滴定法。 | 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8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化学实验室。 |
仪器分析 | 对分析的仪器进行学习,其主要包括了光谱法和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从而掌握仪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 项目任务一:电位分析法; 项目任务二:光谱分析法; 项目任务三:色谱分析法。 | 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6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16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室。 |
环境监测(大气+水) | 1.了解水环境污染物的相关概念、水污染源的分类; 2.理解水质监测的类型和特点; 3.掌握河流、景观湖水、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监测调查布点与采样的基本要求; 4.掌握水样采集、样品处理及保存技术; 5.会进行水样采集仪器的选用、操作; 6.能够按照水及废水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完成主要指标测定,正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7.掌握一定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8.掌握监测报告编制的要点和技术方法; 9.掌握大气监测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查阅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配制试剂、制定监测方案、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分析测定、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填写监测报告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 项目任务一:水质监测过程质量保证; 项目任务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 项目任务三:景观湖水质监测; 项目任务四:城镇污水监测; 项目任务五:工业废水监测; 项目任务六:空气中颗粒污染物(TSP和PM10)监测; 项目任务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NO2监测; 项目任务八:空气中气态污染物SO2监测; 项目任务九:空气中Pb监测; 项目任务十: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项目任务十一:室内空气中TVOC的测定; 项目任务十二:自动烟尘(气)测试仪的使用。 | 总学时为128学时,其中水质监测内容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大气监测内容64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40学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环境监测实训室。 |
2 | 污染治理技术技能模块 | 水污染治理技术 |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水污染常用的工艺方法,增进学生的工程理念,并学会利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和探讨和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 项目任务一:水质水量分析; 项目任务二:水污染控制技术方法; 项目任务三:污泥处理。 | 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6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4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污染治理实训室。 |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烟气体积的相关计算、污染物排放浓度的估算;会初步进行厂址的选择;能够根据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的原理、性能选择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会初步选择和设计大气污染治理工艺。 | 项目任务一:大气污染概述; 项目任务二:燃料燃烧与大气污染; 项目任务三: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项目任务四:颗粒物的净化; 项目任务五:气态污染物的净化。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12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实践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污染治理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 1.培养固体废物鉴别知识技能; 2.培养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技能; 3.培养生活垃圾焚烧管理技能; 4.培养危险废物鉴别知识技能; 5.培养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 任务一:固体废物鉴别; 任务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任务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管理; 任务四:危险废物鉴别; 任务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固体废物处理实验室。 |
3 | 环保咨询技术技能模块 | 环保法规及标准 | 1. 培养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技能; 2. 培养环境标准应用知识技能。 | 任务一:环保法律法规; 任务二:大气环境标准应用; 任务三:水环境标准应用; 任务四:噪声环境标准应用; 任务五:固体废物环境标准应用; 任务六:环境标准综合应用。 |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及时跟踪最新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分析与应用。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能够连接外网的机房。 |
企业环保 管理实务 | 1. 培养环境影响评价知识技能; 2. 培养清洁生产审核知识技能; 3. 培养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知识技能。 | 任务一:识别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与等级; 任务二:工程分析; 任务三:环境影响评价; 任务四:清洁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应用; 任务五: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任务六:清洁生产审核; 任务七:其他环保管理内容与办理程序。 | 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6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4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机房。 |
企业环保管理实务实训 | 1. 培养环境影响评价知识技能; 2. 培养清洁生产审核知识技能; 3. 培养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知识技能。 | 项目任务一: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 项目任务二:某项目清洁生产审核中协助开展预审核工作; 项目任务三:某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编制; 项目任务四:某项目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 四项中至少完成一项。 | 总学时为2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8学时(安排1周实训周)。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环保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强调技能的应用。 教学硬件要求:能够连接外网的机房。 |
1 |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 化学分析技术技能模块 | 无机化学 | 1.熟练规范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2.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及有效数字的意义与应用; 3.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 项目任务一:化学的表述; 项目任务二:定量分析基础; 项目任务三:溶液的配置; 项目任务四: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 项目任务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项目任务六: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项目任务七: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
分析化学 | 1.熟练规范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2.掌握环境微生物知识,具备微生物检测能力; 3.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 项目任务一:分析化学概述; 项目任务二: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项目任务三: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项目任务四:配位离解平衡与配合滴定法; 项目任务五:微生物的认知; 项目任务六:微生物的检测分析。 | 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8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8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 |
有机化学 |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工人才打好基础。 | 项目任务一: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项目任务二:烷烃和脂环烃; 项目任务三:烯烃 炔烃和二烯烃; 项目任务四:立体化学基础; 项目任务五:芳香烃; 项目任务六:卤代烃; 项目任务七:醇、酚和醚; 项目任务八:醛和酮; 项目任务九:羧酸和取代羧酸; 项目任务十:有机含氮化合物。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32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
2 | 工业分析技术技能模块 | 化工单元 操作 |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实施常规工艺、常规管理和常规业务打好基础。 | 项目任务一:流体力学与输送设备; 项目任务二:非均相分离、吸收; 项目任务三:传热; 项目任务四:蒸发; 项目任务五:液体搅拌; 项目任务六:气体吸收; 项目任务七:蒸馏; 项目任务八:固体物料的干燥。 | 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60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工生产操作实训室。 |
无机产品检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专业性综合学习。巩固、加深基础理论知识,正确熟练使用分析仪器,掌握各项分析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操作技术、分析结果的计算,并写出符合要求的分析检验报告,强化、提高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细致、整洁、准确的工作作风。树立刻苦钻研技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逐步提高独立操作、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项目任务一:煤质分析; 项目任务二:化工产品分析; 项目任务三: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项目任务四:硅酸盐及材料质量分析; 项目任务五:农药分析; 项目任务六:水质分析; 项目任务七:洗涤剂的质量分析; 项目任务八:工业气体分析。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
有机产品检测 |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掌握有机产品分析的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掌握以生产常用的化学测定方法为主,应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密切联系有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反应,结合生产实际并遵循国家有关标准,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力求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掌握各种测定方法。 | 任务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任务二:元素的定量分析; 任务三:官能团的测定; 任务四:非水溶液滴定法; 任务五:有机混合物的分离。 | 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2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8。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
3 | 生产操作技术技能模块 | 仪器分析 | 对分析的仪器进行学习,其主要包括了光谱法和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从而掌握仪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 项目任务一:电位分析法; 项目任务二:光谱分析法; 项目任务三:色谱分析法。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4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学实验室。 |
化工生产技术 |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工生产环节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 | 项目一:认识化工生产; 任务二:化工生产基础理论; 任务三: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和工艺。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工生产操作实训室。 |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 | 1.能组织实施各种化工设备及化工仪表的质量检查工作;2.会各种化工设备维护与管理及选型; 3.培养职业道德修养和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 项目任务一:化工设备材料及应用; 项目任务二:传热与传质设备的安全操作、维护与管理及选型; 项目任务三:输送机械安全操作、维护与管理及选型; 项目任务四:化工仪表的使用。 | 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为44学时,操作实践课时为20学时。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其中课堂讲授部分强调理解与分析,操作教学强调应用和技能。 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化工生产操作实训室。 |